首页
首页 > 国内 > > 详情

中国插花里的意与韵_当前观察

2023-05-23 11:17:58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黄 山

提到插花艺术,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日本的花道。英语里有个单词“ikebana”,是由日语“生け花”直接音译而来的,意思是日本插花或东方形式的插花。其实,最早的东方式插花出现在中国。中国插花历史悠久,日本花道奉飞鸟时期的外交家小野妹子为始祖,就是因为他奉当时执政的圣德太子之命远渡大隋学习中国的政治、文化与宗教,并将隋朝佛前供花带回日本。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插花

就广义的插花而言,中国插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诗经·郑风·溱洧》有“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的诗句;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可见,早期的中国插花以簪花、佩花、折枝为主,使用目的是装饰。

到了汉代,佛教的传入带来印度的贤瓶供花,这使得中国插花不论在形式还是思想上都受到启迪。唐代,佛教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地位极高,中国插花这时主要是佛前供花,宫廷插花和世俗插花也已经兴起。作为我国最早的插花艺术著作,唐代罗虬所著《花九锡》建立起中国插花的理论体系,不过,这个体系并非插花技术的体系,而是赏玩的体系。之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因为佛教活动受到限制,佛前供花的数量有所下降,其地位逐渐被宫廷插花取代。

宋代理学的兴起为中国插花奠定了哲学基础,加之此时绘画、陶瓷等艺术的繁荣,推动了中国插花的发展,不仅宫廷插花十分兴旺,文人插花也开始大行其道。这个时候的插花推崇师法自然的理念,并与点茶、焚香、挂画一道被称作“生活四艺”,成为中国文人优雅生活方式的象征。至此,中国插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形式,成为兼顾装饰与修身养性功能的艺术。宋代插花以上下分层立式结构的宫廷插花和一种植物插制的插花最具特点,由一种植物插制的插花后来还被推崇为文人插花的最高形式,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后期。

元代以后的统治者无心插花,宫廷插花就此没落,文人则承担起领导插花潮流的重任。文人并无皇家的财大气粗,于是出现了中国插花的简化形式。除了文人插花,世俗插花也变得更加兴盛。宫廷插花被达官贵人、富商巨贾等继承下来,演变为富贵人家的厅堂插花。

明代插花无论在理论还是技艺方面都已臻于成熟完善。明末清初,写景插花的成熟与组合式插花的兴起,带给中国插花又一次辉煌。明清出现了不少插花著作,高濂的《遵生八笺》、沈复的《浮生六记》都有关于插花的论述,张谦德的《瓶花谱》、袁宏道的《瓶史》更是插花领域的知名专著。此外,清代“谐音插花”大行其道,几乎到了“凡材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程度。但清末开始,随着社会的动荡以及文化的没落,中国传统插花艺术逐渐走向衰落。

纵观历史,中国传统插花是以理学思想为哲学基础,具有宗教、宫廷、文人、世俗等多种插花风格和形式的艺术宝库,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系统的插花理论、精湛的插花技艺与独特的赏花方式。重赏玩、重意趣是中国插花独有的审美观照,中国意境和中式审美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插花艺术在现代越来越受到欢迎。2008年,“传统插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祖先留下的丰厚遗产,中国传统插花有必要得到进一步的关注、继承、弘扬、振兴。

我们今天学习中国花道,除了能够用花卉表达情感,发挥其装饰家居、美化生活的作用,还可以从中了解和掌握中国历史以及中国艺术史,在传统历史文化的熏陶中提高审美、陶冶情操,甚至通过学习花道中蕴含的全局观下的取舍、细致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对花及人的尊重等思维方式,“蒙养”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心中有壮阔山河,手中就能表现出“长河落日圆”;心中有清幽景致,手中就能表现出“杨柳岸晓风残月”……以花枝为笔,抒胸中逸气,并用这样的画面感染观者,则是我们学习中国插花追求的境界。(黄 山)

标签:

上一篇:校企“双向奔赴”促科技成果转化|当前时讯
下一篇:微头条丨专家认为大部分啃老族的年轻人有共同的特点_专家认为大部分啃老族的年轻人与共同的特点即

资源

课程

上海新增一名本地确诊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