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国内 > > 详情

世界通讯!土地贫瘠、村民富不起来?北京援疆团队帮助村民不出村就能富起来

2023-03-28 18:01:39来源:青瞳视角

新疆和田地区南抵昆仑山与西藏自治区交界,属典型的内陆干旱区,资源匮乏、生态脆弱。而经过实现全面脱贫后,新疆和田地区处处变了样,尤其是和田市伊里其乡的阿热坎特村,147户村民住上了“梦想中的房子”,有了天然气、吃上了“旅游饭”。


(相关资料图)

引进无土化种植技术 村民们平生第一次吃上草莓、第一次用上天然气

和田市伊里其乡的阿热坎特村虽然距和田市区仅有两三公里,却因为村容村貌差而少人问津。如今这里变成了当地的休闲度假特色村。因为房子漂亮、道路整洁,一到周末,许多人便从和田市区驱车来到这里的乡村小院烧烤、聚餐,有的企业老板甚至租下了村民的院子,细细品味闲适的田园生活。

“你看,这院子像不像小别墅?”北京援疆干部、和田市伊里其乡党委副书记马晨指着村里“阿依旺”风格的新民居,向北京青年报记者介绍着村内的改造情况,点开手机里改造前的照片,只见房屋土坯裸露,院子里坑坑洼洼,杂乱不堪。每家每户只能靠煤炭取暖,房屋也没有下水道,一到了风沙天气,路边的沙土就会顺着窗缝、门缝灌进屋里,整个房间都雾蒙蒙的。

再看看如今,干净的街道,雕刻别致的窗户,头顶的葡萄架,都让人忍不住驻足观看。

“盖了大棚以后,我们这边也种上了五颜六色的花,吃上了自己种的草莓。”和田市阿热坎特村村干部凯丽比努尔开心地说。三年来,援疆团队一直努力将阿热坎特村打造为“乡村振兴示范村”。

据介绍,在和田市“阿热坎特村乡村振兴项目”中,村里利用北京援疆资金新建了燃气系统,主要包含村委会、托儿所及农户天然气燃气管道入户工程;围绕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总体要求,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为阿热坎特147户村民进行庭院改造、三区分离、户厕改造等改造工程,住上了“梦想中的新居”;为阿热坎特村新建排水主管网、配套入户排水分管网管材及相关设施;改良提升阿热坎特村新型温室大棚种植模式,探索引进草莓无土化种植技术,购置相关配套设施设备、生产资料等。

据马晨介绍,这里的草莓种植技术,是特意从北京请来专家对村民进行的培训,为给村民们带来更高的效益,选择的草莓品种也是一种高经济附加值的品种。“这里许多村民都是平生第一次吃上草莓,只有这里的业态够丰富,才能吸引更多游客,也能间接带动周边老百姓的收益。”

在“草莓效应”下,来村里采摘的游客越来越多,当地一位企业家看准商机,在大棚旁边开辟了一座水上乐园,吸引了更多游客到来。

“谁也不想住破破烂烂的房子,但群众拿不出太多钱来改造庭院。如果有了援疆资金的支持,当地扶一把,自己再努力一下,事儿就办成了。”马晨介绍,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北京援疆资金为每户村民提供1万元支持,鼓励村民进行庭院改造。经过改造,村民的房子成了美好生活的“样板间”。

村民古丽艾赛尔说,以前,她家里没有天然气,也没有下水道,不但做饭不方便,买煤的成本还高。用上天然气之后,她家只是做饭加取暖,一年就能省出两千多元,住上了“梦想中的房子”。村容村貌提升后,阿热坎特村甚至还吸引了不少城里人来这里租房。

“到了夏天,葡萄架上就会爬满葡萄,在底下乘凉非常舒服。”古丽艾赛尔说,她也准备开一个农家乐,多增加一些收入。在她眼里,乡村振兴是真正看得见的美好生活。

据了解,在阿热坎特村乡村振兴项目上,北京援疆计划共投资852.886万元,其中庭院改造工程资金为147万元,草莓无土栽培技术项目资金为80万元。

“最后一座沙包”摇身变成“网红村” 村民年人均增收6000多元

而经过改造,在和田县罕艾日克镇,还出了一个以种植水稻闻名的“稻香村”。这里原名阿亚格墩村,意为“最后一座沙包”。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在缺水的和田,这个村子不但不缺水,还能种植水稻,从而远近闻名。

然而,由于水稻种植零散、管理水平低、产量不高,村民的收入一直以来没有多大提高。为了让村民增收,在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的推动下,当地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把土地流转出去,实施规模化种植、品牌化经营,让村民在解放双手的同时能够增收。

但当时许多村民对此不解,“不种地,收入从何而来?”

在北京援疆资金的支持下,人们把目光放在了打造民俗文化村上。在旧村改造的过程中,当地不搞大拆大建,保留了馕坑、禽舍等元素,按照“一户一案一规划、一房一院一特色、一家一策一业态”的原则,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有机结合,发动群众参与到乡村振兴当中。2021年,阿亚格墩村正式更名为“稻香村”。

如今的“稻香村”已成为“网红村”,村民也因此吃上了“旅游饭”。走进村子,传统民居鳞次栉比,葡萄架、菜地、果园尽收眼底。村民们利用自家房屋操办起特色餐饮、农家乐、乐器店、绣坊、民宿等旅游项目,从农民摇身一变成为旅游经营者。

22岁的村民阿布来提在家里开了干果店,还盖起了民宿。仅去年,他家就接待了500多名游客,收入是种地时的数倍。

“现在家家户户都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村里的环境越来越美,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北京援疆干部、罕艾日克镇副镇长董绍建介绍,自从打造民俗文化村以来,村民不出村就能就业,实现了“庭院里增收”,年人均增收6000多元。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浩雄

编辑/王朝

标签:

上一篇:当前讯息:大宗交易:机构账户卖出先达股份742.95万元(03-28)
下一篇: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歌词和简谱_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歌词

资源

课程

上海新增一名本地确诊病例